7. 清代銀髮飾鑒賞: 蒙古頭飾 (重點摘錄)
蒙古族頭飾大部分鑲嵌松石、珊瑚,也有的鑲嵌寶石、珍珠、翠玉。尤其在公元13世紀時,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版圖擴大,並與歐亞各國經貿往來頻繁後,蒙古族頭飾的珠寶使用達到相當豪華的程度。
到了清代,蒙古族婦女頭飾在不同地區、不同部落均有區別,外型特徵變化很大,製作工藝也有所不同。但是大部分頭飾都以紅色為基調,多使用紅色珊瑚,珊瑚色澤純正、碩大飽滿。這是因為信奉薩滿教的蒙古族人崇拜火,火象徵旺盛的生命力。綠色松石和祖母綠代表了遼闊的草原,也深受蒙古族人的喜愛。銀是白色的,聖潔而高貴,如同潔白的哈達。因此,鑲嵌著珊瑚和松石的銀頭飾,是蒙古族最為貴重的飾物。銀鑲祖母綠、紅寶石、藍寶石、黑寶石的頭飾更為珍貴,一般只為貴族所有。大件頭飾多為花絲工藝成型,作工極為講究,紋飾均勻規整,線條流暢舒展,以盤長為主紋飾,用捲曲雲紋相襯,也反映出蒙古族文化與藏傳佛教的密切關係。
以下重點摘錄幾款蒙古族頭飾供鑒賞:
> 蒙古族銀鑲珊瑚頭飾
此頭飾極為講究,不是一般身分所用。白銀鑲嵌紅珊瑚,兩個銀耳飾局部鎏金,珊瑚成色好,珠子大。按當地習俗,姑娘出嫁,無論貧富都要戴珊瑚頭飾,但普通蒙古人,由於貧窮,雖然也要戴頭飾,但用銀量成色很少,鑲嵌珊瑚粒也很小,有的用不起珊瑚就用紅料器代替。這套頭飾很不一般,滿頭飾的纏枝紋、寶相花,把整個頭冠裝飾的富麗堂皇,工藝十分嚴謹。
纏枝紋約起源於漢代,歷代均盛行,源於一種藤蔓捲草紋,經提煉概括變化而成。其結構是將波狀線變形為切圓、咬圓或S結構,將盛開的花朵、含苞待放的花蕾、苞葉、果實、葉子組合在連綿不斷的枝莖上,形態婉轉曲折,繁盛華美,因其連綿不斷,而寓"生生不息"、"子孫延綿"之意。而該頭飾充分應用了纏枝紋的圖案,手法變化靈活,卻又一絲不苟,把蒙古族頭飾的精致、粗獷與華麗,完美的統一在一起。
*圖片翻拍自本書《圖說清代銀飾》
> 蒙古族銀鑲珊瑚頭飾
這是一套由七件組合而成的蒙古族婦女頭飾。該頭飾為銀質,採用花絲工藝製作而成,盤絲曲繞、層次豐富,飾物上鑲嵌了大小48個珊瑚,與雅緻的白銀及精巧的花絲工藝產生了強烈的對比,呈現出蒙古族驃悍、豪放的性格和他們特殊的審美情趣。
*圖片翻拍自本書《圖說清代銀飾》
> 蒙古族銀鑲珊瑚珍珠頭飾
這是一套由13件組合而成的婦女頭飾,具有貴族風範,為頭飾中的精品之作。該套頭飾為銀鎏金,採用花絲工藝成形,盤絲曲繞、層次分明。飾物盤長紋上下三層,鑲嵌小珍珠,古銅錢上下三層,鑲嵌小米珊瑚珠,工藝十分嚴謹。用花絲圍成所要花形,舖在需要裝飾的部位後焊接。花絲一層疊一層,一環套一環,反映出獨特裝飾面貌。不論是形制構成還是製作工藝,都保留了更多的古代文化特色,也是蒙古族頭飾的獨有工藝。
*圖片翻拍自本書《圖說清代銀飾》
> 銀鍍金鑲珍珠髮掐
蒙古族婦女使用的髮掐,是用小珍珠或料珠串綴而成。髮掐周圍用銀邊包嵌,珠子重疊數層,髮掐後面有活扣,便於佩戴時繫扎。髮掐中間鑲嵌寶石或料珠,增加裝飾效果。髮掐是從清代到現代一直備受蒙古族婦女喜愛的頭飾。
*圖片翻拍自本書《圖說清代銀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