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清代銀手鐲鑒賞: (重點摘錄)
手鐲在古代被稱為"腕環",簡稱"環",又稱"釧鐲"、"跳脫"、"條脫"、"臂釵"、"腕闌"等。三國魏曹子建《美女篇》便曾形容道:"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
手環最早出現在漢代,是用來賞賜有功之臣的,所以不限男女,均可以使用。到唐代時已經很流行,後來逐漸成為女性、小孩的貼身避邪飾物,也是姑娘出嫁時最起碼的訂婚禮物。到了明清及近代,婦女戴手鐲已經很普遍。
其中銀手鐲在中國民間是花樣最多、配戴人群最多的首飾。手鐲的粗細、薄厚一般根據佩戴者手腕的粗細訂製,造型與重量差距很大。上面的圖案很豐富、有福壽、人物、花鳥、書法、幾何等。從工藝角度看,手鐲可分絞絲、鏤空、雕花、刻花、鎏金、鍍金手鐲,有的還鑲嵌寶石、翠玉、珊瑚等,充滿豐富的藝術想像與創作力。
以下重點摘錄幾款清代手鐲供鑒賞:
> 銀車道模壓手鐲
民間稱這樣的手鐲叫車道手鐲,屬中國東北地區的款式,在清代很流行。這種手鐲工藝簡單、線條優美,捨得用銀子,往往很厚重,顯得非常粗獷、墩實。
*圖片翻拍自本書《圖說清代銀飾》
> 銀花卉紋模壓手鐲
模壓銀手鐲通常分兩種,無紋飾為素鐲,有紋飾為花鐲。製作時先鑄刻鋼模,然後將銀料打成條狀,放入鋼模內鍛壓,直到紋飾清晰即可。清代很多銀舖采用此法,製造的手鐲造型和紋飾均十分規整。
*圖片翻拍自本書《圖說清代銀飾》
> 銀單股及雙股藤鑲手鐲
此類手鐲用藤圍成圈,接口處用銀包鑲,包銀部分也充分展示鑿花工藝的特色。而金屬的白銀色及野生藤的黑色,也使得色彩的對比十分強烈,質地粗細變化也非常微妙,在民間很受歡迎。
*圖片翻拍自本書《圖說清代銀飾》
> 銀龍頭紋手鐲
在中國民間龍是神聖吉祥喜慶之物,是無所畏懼、權威及尊貴的象徵,故被歷代皇室所御用。龍與中國的歷史、宗教、文學、民俗以及書法、繪畫、工藝美術等各方面都融合在一起,應用廣泛,手鐲上也非常常見。
*圖片翻拍自本書《圖說清代銀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