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清代銀耳環耳墜鑒賞: (重點摘錄)
在冶金技術出現前,耳環是用寶石、玉、骨頭等材料制成的,冶金技術出現後,才開始有用金屬材料製成的耳飾。迄今考古發掘年代最早的耳環實物,是在河北蔚縣夏商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一枚青銅耳環,造型類似下圖:
*圖片來自《遺產君》微博
「耳環」這一名稱在史籍中出現得較晚,大約在魏晉時才出現。而「耳墜」則是由耳環演變而來,是在耳環上配帶鈎,鉤下再配珠寶、玉等小玩藝,能夠擺動。
從文獻記載來看,佩戴耳環的對象主要是少數民族,尤其漢族男子不尚穿耳。佩戴耳環與否,恰恰是漢族男子在裝束上與異族男子的一大區別。
但是漢族婦女則有戴耳環的習俗,但這種習俗產生於何時,史籍中則沒有明確記載。耳環大約出現於晚唐時期,至五代、宋初,漢族婦女戴耳環就已經很普遍了。
至於耳墜,目前最早的實物為河北省定縣華塔遺址北魏石函中出土的金耳墜一對,耳墜長9厘米,主題為金絲編成的圓柱、小金球、圓金片及鎖鏈聯結的圓錐體所組成,如下圖:
*圖片來自《大同市博物館》
另外,北京定陵地下宮殿出土的明神宗孝靖皇后的一對金耳墜最有代表性。主題為月宮中搗藥的兔子:
*圖片來自《和田玉鑒賞網》
到清代,戴耳墜已成風尚,富貴人家一般都有幾十個,佩戴時看季節及場合而定,講究的還需與衣服的顏色配套。為了戴卸方便,一般無需取下耳環,只要更換底下的墜飾即可。
以下重點摘錄幾款清代銀飾供鑒賞:
> 銀點翠花卉紋耳墜
*圖片翻拍自本書《圖說清代銀飾》
> 銀耳墜
*圖片翻拍自本書《圖說清代銀飾》